战国之道 战国之道手游
其实战国之道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战国之道手游,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战国之道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一、《吕氏春秋》的治国之道是什么
《吕氏春秋》说的是治国之道,当然,其中也有八卦、五行、乐理以及养生之说,但并不妨碍其成为一本体现吕不韦治国方策、人文思想的书。这本书就是描述了按照吕不韦思想建立起来的秦国的样子。
《吕氏春秋》的内容有治国思想,还有历史范例,有些堪称治国的良训。可惜的是秦始皇不买吕不韦的账,一心以法家治天下,焚书坑儒。虽然想要万代流传自己的秦王朝,却只持续了短短的十余年。不知道这是秦始皇的可悲,还是吕不韦和《吕氏春秋》的可悲。难怪郭沫若在其《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的批判”中写到:“秦始皇的成功一多半是时代的凑成。中国自春秋以来,由十二诸侯而成七国,无论政治上与思想上所走的都是趋向统一的路线,而始皇承六世的余威,处居高临下的战略地位,益之以六国诸侯的腐败,故收到了水到渠成的大功。但这并不是说他的方法正确了。相反,假如沿着吕不韦的路线走下去,秦国依然是要统一中国的,而且统一了之后断不会仅仅15年便迅速地彻底崩溃。”
不妨来看一下《吕氏春秋》表现出来的一些观点,姑且当作吕不韦的治国的依据吧。
吕不韦反对独裁。而正是这一点,秦**对吕不韦*为不满。吕不韦反对独裁,主张君主天下制的*典型的表现就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这句话在我们现在看来当然不足为奇,在那个时候,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天下为一姓之天下,君临天下。特别是在秦始皇这样一个非常**的皇帝眼里,你敢著书立说来说不是一人之天下,这不就是让我秦**将江山分与天下人吗,这显然对于秦**这么一个专权的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其实,这也只是吕不韦蛊惑人心的一个方面,原来儒家不也是鼓吹“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后还不是一人、一姓之天下,那些尊奉儒家的人可曾让一个外姓人来接管江山,让天下人来做主天下事?不过是把这些当做粉饰天下、愚弄百姓的胭脂罢了。就算吕不韦真当上皇帝了,也只能是说一套做一套罢了。
尽管这样,也不能抹杀吕不韦提出这种思想的***,至少他看到了,一个朝代要想久远,就不能太独裁,必须为百姓也找一些精神安慰。就算天下是你秦**的,但你要对外宣称,天下也是所有秦国子民的,如此一来,老百姓自然就不会**。应该说秦始皇及其儿子——秦二世就自尝了苦果。秦朝以前,并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但正是在秦朝,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使得秦氏江山改姓为刘。估计秦始皇要是知道的话,可能会重新启用,信任吕不韦,同时倍加推崇《吕氏春秋》。
另外,吕不韦其实是赞成广纳贤才的,这个不仅在《吕氏春秋》上有体现,在吕不韦当丞相的时间内,他也是这么做的。比如说日后的秦国丞相李斯,他的门客中有甘罗、张唐,还有司空马等等,都是比较出名的从外地来秦国的人。吕不韦深谙一个道理,人才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春秋战国的乱世,一个人甚至可以改变一个时代。于是他招贤纳士,才有了《吕氏春秋》。其实从秦国的发展来看,基本上也是外来人才当权,如吕不韦之前的秦国丞相蔡泽等等。
吕不韦似乎刻意地想把春秋战国以来各派的思想在他的手里汇集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这只是按照他个人的意思来办理),但是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就会对各流派的思想有所取舍。虽然,他把儒家作为该书的一种主流思想,如尊师,顺民意、修齐治平的政治等,但是在一部《吕氏春秋》中如果仅仅只有这些,怕是不能被称之为“杂家”的。吕不韦也主张君主无为。无为思想是属于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则是道家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如果说,这些尚不足以让秦始皇恼羞成怒的话,吕不韦在书中讴歌禅让就真的让秦始皇忍无可忍。当然禅让制在当时提出来是不是一种进步尚没有定论,毕竟夏朝过后,君主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此时提出来,不仅**阶级会反对,就连老百姓也会笑其幼稚。禅让制,按照理想的方式当然要比世袭制**得多,但在当时存在阶级差别的情况下,说禅让无疑是镜中花、水中月。在战国时期中叶,燕国演过一次禅让的闹剧,就成为当时学者间**禅让制维护君主世袭制的一个笑柄。此事重提,自然要引起包括秦始皇在内所有士大夫阶级的一致反对。
《吕氏春秋》里许多主张是儒家的主张尊师重教等等,是在一个渐趋统一的时代里推出儒家。儒家的主张在于“仁”、“爱”,在于用安抚的手段对待老百姓,用立言、立德、立行来让老百姓忘记阶级差别。吕不韦看到了一个经过长期纷争的时代将要结束的时候,应该从思想上安抚,达到思想上的统一的时候了,而这正如有些学者提出的那样,《吕氏春秋》的出现,正是那个时代归于一统的结果,或者说是产物。
其实,秦始皇所采取的一些措施都几乎与《吕氏春秋》的观点针锋相对,西汉建立之初,吸取亡秦之教训,采取的政策、措施与秦始皇也是针锋相对,说《吕氏春秋》的观点与西汉初期实施的政策有类似的地方,也应在情理之中。
应该看到,吕不韦的一些柔和措施,如重农,恢复生产,以及君主天下制等比较适合长久**,而汉朝之所以**那么久,也正是吸取了亡秦的经验。西汉初期的政权依稀是《吕氏春秋》里的秦国的影子。(刘光辉)
二、战国策序言的翻译
一、译文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刘向说:我所校勘的宫中的《战国策》一书,其中的剩余的书卷,错乱相杂。而且不同**的共八篇,很少,不足。
臣刘向根据**的不同,时代的不同给予区分,不替每个**作序,去掉重复,得到三十三篇,本字有很多误脱为半个字的,把赵看成是肖,把齐看成了立,像这样的错字有很多。
宫中书的本名,有的称《国策》,有的称《国事》,有的称《短长》,有的称《事语》,有的称《长书》,有的称《修书》。
臣刘向认为,战国时期游士辅佐他的**,为**出谋划策,就称战国策,这样的事情开始于春秋之后,一直到楚汉相争的二百四十五年之间发生的事情,都已经定稿了,可以抄写了。
序言说:周王室自从文王、武王开始兴起,崇尚道德,重视礼仪,设立辟雍、泮宫、庠序施行教育,陈列礼乐弦歌以改变民间的风俗。排列人伦的等级次第,端正**之道,天下没有人不明白于心。
人人能谈论孝悌的含义,推崇淳厚笃实的品行,因此仁义之道通行天下,终使刑罚几乎停止使用长达四十余年。远方的蛮夷仰慕周朝的道义,没有不臣服的,人们用雅颂这样的歌咏,思念圣王的恩德。往下到了康王、昭王之后,虽然恩德有所减弱,但纲纪还是清楚的。
到了春秋时期,已经有四五百年了,可是他们的遗留下来的事业和功绩,还没有完全泯灭。春秋五霸兴起,他们也还能尊崇、事奉王室。
五霸之后,当时的君主即使有失德的,辅佐君主的臣子们,如郑国的子产、晋国的叔向、齐国的晏婴,教导君主,协理政务,以求在中原地区立足,他们仍然能以道义相支持,以典雅的诗歌和圣人的言语相感召,利用诸侯通好朝觐的时机互相结交,相约会盟以求统一步调,缔结盟约誓言以互相救援。
天子的命令,还会被执行;会盟的**,仍有所顾忌。小国能够有所依靠,百姓能够有所生息。因此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那还有什么困难呢?”周王朝流传下来的教化,岂不是很伟大吗?
到了春秋之后,众多贤人能辅佐国政的都死去了,礼义也就衰落了。孔子虽然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的思想灿然分明,可是他只是一介平民,没有势力,能教育的只有七十二个贤人而已,他们都是天下的俊才。
当时的君主没有人尊崇他们,因此王道不现救命盛。因此可以说:“没有威严就没法建立规则,没有势力就没有推行。”
孔子逝世以后,田氏代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坏,上下的等级次序*然无。到了秦孝公,抛开了礼让而推崇战争,放弃了仁义而任用谲诈,只是为了让**变得强盛而已。那些篡夺窃国的人,列为侯王;善于使用狡诈**手段的**,兴起成为强国。
因此各国互相仿效,后来的国君师法他们,便开始互相吞并,大国兼并小国,战争连年不断,士卒的血流满原野,父子不能相亲,兄弟不能相安,**遭到离散,还往往不能保命,道德在这时就泯然无存了。
到了晚期,情况就更加剧了,经过兼并,只留下七个万乘之国,五个千乘之国,互相匹敌争胜,都成了参战的**。
各国都贪得无厌,没有廉耻,竞相进取,不知满足;每个**的政治教化各不相同,都以自己的标准各行其是,上面没有了天下,下面没有了方伯;各国以武力相争,取胜的就是强者;战争没有休止的时候,*诈**的行为大行其道。到了这个时候,即使有道德这个武器,也不会被使用。
有的**依赖谋略变得强盛;有的**依靠险阻坚守;有的****质子,结为连盟,以守住各自的国土。因此,孟子、荀卿等儒术之士,被世人抛弃,而游说权谋之徒,受世俗尊崇。于是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苏代、苏厉之流,创立了纵横、短长的学说,左右着**的局势。
苏秦提倡合纵,张仪倡导连横;连横成功,则秦国称帝;合纵缔结,则楚国为王;他们到了哪个**,就以哪个**为重;离开哪个**,就以哪个**为轻。
然而在这个时候,秦国*强,诸侯国正好开始变得衰弱,苏秦用合纵的方式联合他们,六国成为一体,以抗强大的秦国。秦国人恐惧六国联盟,不敢向函谷关以东进兵,二十九年内,天下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可是秦国国势强盛,地形有利,善于权谋的人,都争取投奔秦国。
苏秦开始想推动连横,秦王没有采纳,因此向东推行合纵。到了苏秦死后,张仪倡导连横,诸侯听从了他,纷纷向西边奉事秦国。所以秦始皇凭借四面闭塞的国土,据有崤山、函谷关的天险,跨有关中、巴蜀富饶的土地,听从众人的谋划,继承六代先王的功业,以蚕食六国,兼并诸侯,统一了天下。
可秦毕竟是依仗狡诈的谋略,没有笃实可信的真诚,没有道德的教化,以凝聚天下的人心。任用刑罚,相信小计谋,并以此作为治理之道。于是,焚烧《诗》《书》,坑杀儒生,往上轻视尧、舜,向下藐视禹、汤、文王。
秦二世更是变本加厉,对下不施行恩惠,民间的情形不能上达;君臣互相猜疑,兄弟互相疏离;教化之道变得浅薄,**的纲纪十分败坏;人民不知道义,却让他们不得安宁。**天下十四年,终于全局崩溃,这就是狡诈虚伪的弊端。
他们的做法比起王道来,岂不是很遥远吗!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受**,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能使天下人有羞耻之心,教化因此就可以达成了。如果用狡诈虚伪的方法苟且迎合,取悦于人,从君主和公卿就是这么做,又怎么能给臣下做表率呢?秦朝的破灭,不也是应该的吗!
战国之时,君主的德行浅薄,替他们出谋画策者,不得不以形势为依托,根据时间的变化而谋画。因此他们的谋略,目的是扶助急难,维持即将灭亡的**,一切都是权宜之计,虽然不能用于治国教化,却可以供战争时的救急之需。
他们都是才能出众之士,揣摩当时君主所能实行的,贡献自己出奇的策略、过人的智慧,以求转危为安,救亡为存,也是借得嘉许的,并且都有可以借鉴之处。
二、原文
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向言: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本字多误为半字,以「赵」为「肖」,以「齐」为「立」,如此字者多。
中书本号,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皆定,以杀青,书可缮写。
叙曰: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设辟雍泮宫痒序之教,陈礼乐弦歌移风之化。叙人伦、正**,天下莫不晓然论孝悌之义,敦笃之行,故仁义之道满乎天下,卒致之刑错四十余年,远方慕义,莫不宾服,《雅》、《颂》歌咏,以思其德。
下及康、昭之后,虽有衰德,其纲纪尚明。及春秋时,己四五百载矣,然其余业遗烈,流而未灭。五伯之起,尊事周室。五伯之后,时君虽无德,人臣辅其君者,若郑之子产,晋之叔向,齐之晏婴,挟君辅政,以并立于中国,犹以义相支持,歌说以相感,*觐以相交,期会以相一,盟誓以相救。
天子之命,犹有所行。会享之国,犹有所耻。小国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故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周之流化,岂不大哉!
及春秋之后,众贤辅国者既没,而礼义衰矣。孔子虽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粲然分明,以匹夫无势,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时君莫尚之,是以王道遂用不兴。故曰:「非威不立,非势不行。」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
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仿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离散,莫保其命,闵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
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此之时,虽有道德,不得施谋;有设之强,负阻而恃固;连与交质,重约结誓,以守其国。
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是以苏秦、张仪、公孙衍、代、厉之属,生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然当此之时,秦国*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之,时六国为一,以傧背秦。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然秦国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苏秦初欲横,秦弗用,故东合从。
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事秦。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据崤、函之阻,跨陇、蜀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杖于谋诈之弊,终无信笃之诚,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
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恵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而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败坏;民不见义,而悬于不宁。抚天下十四岁,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其比王德,岂不远哉!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夫使天下有所耻,故化而可致也。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下为之,何以率下?秦之败也,不亦宜乎!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三、出处
《战国策》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战国策序》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为其整理编辑的《战国策》所作的序言。
二、作品赏析
文中除扼要说明刘向校勘《战国策》的大致情况外,还以主要篇幅记叙自西周兴起至秦朝灭亡的历史变迁。总结秦王朝短期灭亡的历史教训,本来就是西汉许多散文家的注意中心,与汉初这类散文相对照,刘向的这篇散文以舒缓从容、简约平实见长。
三、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宣帝时曾任谏大夫、给事中。元帝时任散骑宗正给事中。他看到外戚许氏、史氏飞扬跋扈,宦*弘恭、石显弄权生事,非常忧虑,屡次上书劾奏外戚、宦*,结果多次下狱,被废十余年。成帝时复得进用,改名向。以故九卿召拜为中郎,使领护三辅都水,后任光禄大夫、中垒校尉。
期间,反对外戚王氏擅断国事,因此得罪外戚和权贵,未能升职。曾受诏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他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愿交接世俗,专心研究经术,勤奋写作。
所作《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散文著作今存《洪范五行传》、《新序》、《说苑》和《列女传》等。奏疏名篇有《谏营昌陵疏》,校书叙录名篇有《战国策书录》。文章特点是典雅*奥,从容徐缓。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刘中垒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策序
上一篇: 天龙八部网名 天龙八部网名推荐
下一篇: 残酷谎言新娘 残酷谎言新娘攻略